欢迎来到中国合唱协会!

当前位置:首页>>

以微弱之光 暖世界之殇

作者:李 青     时间:2020-07-31     点击:456    评论:0

2020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,已成世界之殇。为了铭记这场正在经历的灾难,鼓励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坚毅、顽强、乐观、自信、友爱、善良、互助等崇高精神和美好品质,由四川音乐学院朱曦指挥发起,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周思源与青年作曲家刘奇琦创作了混声合唱《挚·爱》,以温暖的音乐语言,为世界送上安慰与鼓励。

在了解创作历程时,作曲家刘奇琦回忆道:“封城后的一天下午,指挥朱曦老师发来了美国作曲家Eric Whitacre的虚拟合唱作品,希望约稿做一个项目。起初大家并没有想到作品要为疫情或人类灾难做什么,只是觉得有趣,也符合当下大家都宅在家里百无聊赖的状况。刚好遇到画家周思源教授创作了一首散文诗《爱与世界同在》,经过商榷和修改后成为了合唱作品《挚·爱》的歌词。”

“对于作品本身,我们希望她没有时效性,不会让人打上‘抗疫歌曲’的标签,而为了方便录制和后期的制作,也不能挑战过分复杂的多声部音乐写作方式;简单并动人的作品是最难平衡的美学,而其自身的逻辑和创作技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我希望用微弱的光温暖世界,像和煦的春风拂面,像畅快的自由呼吸。歌词中想要表达无疆大爱,与世界同在,作品编制选择了无伴奏合唱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圣咏、复调、中世纪音乐,我需要活泼而明亮的素材,还要有四川特色,耳熟能详的‘太阳出来喜洋洋’出现在脑海中;我把它安排在全曲主体结构上,有趣而生动。如同歌曲本意要表达的那样,作品要呈现的一切都是因为爱,这温暖的光让天空不再阴霾,让世界充满希望、充满期待。”

基于这样的出发点,朱曦老师联系了川内高校有固定合唱团的指挥们,希望同学们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,一方面封闭在家还能够练习自己的专业,另一方面通过设备的精确要求能让合唱团员更加专注于音乐的基础,如音准和节奏等,也正好促进四川各高校合唱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。这比各合唱团独自排练偶尔相互串个门更要直接,这是血与肉的融合。此想法迅速得到了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、绵阳师范学院、宜宾学院等十几所川内高校的支持和响应,王小明、雷晓兰、魏褐夫、何帆、陈志阳、初冠楠、丁旭阳、高琳、蓝云、刘飞云、唐翰章、田岗、武慧、钟迪、周大平等十几位指挥带领十六所四川高校合唱团600余人参与了网络虚拟合唱的录制。

《挚·爱》这部作品,歌词的创作凝练沉着。它穿越了宣泄与撕裂、历经痛苦与恐惧,不言悲伤、向死而生;并试图以此传达一种生命理念:越是面临死亡,越要珍惜美好的人生。

爱是对人间的苦难感同身受的情感:不仅仅是怜悯,而是深邃的同情;既是慈悲,便为宽和、是坚韧——对生命一视同仁。这种大爱不吝于善恶的二元对立,又超越道德观,达到第二层——对生存痛苦本质的悲悯;即使如此,也依然赞颂生命意识,达到第三层意识:越絶望越要乐观的精神。“爱因为爱,你与世界同在;关怀、等待,是爱”。

《挚·爱》这首作品音响的构建,给人一种宁静之感却又有很深的剌痛,无关调性、无关旋律。音响随空间平缓地铺开,一度包裹着内声部的平缓运动,带来和声的张弛与阴晴的色彩变化。片段的旋律交织在各个声部,像空谷回声连绵不绝,声声入耳;似对话,有应有答,乐思自由延伸、交接、穿插与组合在声部中,我们能清晰地听到音乐中的厚与薄、凝聚与弥散、浓烈与暗淡、和谐与尖锐。

作曲家对音高的运用、音响的处理,使得东西方人都能自然感知和理解,并努力体现东西方融为一体的精神,并获得新的平衡。

音乐,是时间空间维度的多元兼容。混声合唱《挚·爱》的创作立足于精神层面而非简单地获取感官性满足。作品的创作与录制,也是站在这样的角度:如何才能让后人也可通过洞悉作品的处理方式,能试图理解当时人类发生的一切。

为了尽可能让600多学子所录音频全部采用,修音、混音、音频合成、视频剪辑、视频合成与特效是浩瀚而繁琐的工程,为了保障虚拟合唱的最后呈现,川音电子音乐系、川音数字艺术系、川音美院、川音歌剧合唱系以及成都爱乐合唱团的师生们组成的50多人的制作团队克服了设备、技术等方面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,经过近一百天的反复推敲打磨,最后呈现了这样的网络虚拟合唱MV作品。


网友评论

关于我们 网站背景商业合作互换链接联系我们登录管理广告招商